产地河南南阳
运费电议
包装木架
货号00006
工期15-20
家庭里的佛像摆放有何讲究
信佛的人一般在家里都会摆放佛像,但对于在家里摆放佛像也是有讲究的。
正信的佛教中从不搞和迷信。佛供奉佛像是为了纪念、恭敬那些因如法修行而成为了大觉悟者、大智慧者的人。有慎终追远、见贤思齐、鞭策自己的意图。若无恭敬心,供俸佛像是没有意义的。佛像本身没有生命,仅是表法,是一种象征,只有我们的恭敬心、慈悲心及智慧心打开后,我们才同它相应。
摆放的佛像是世间“住持三宝”之一,主要是为了教育众生发起皈依“自性三宝”,进而修行解脱生死而用,是一种佛教特有的教育方法------这是佛教造像的主要作用。
佛教中关于“佛菩萨造像”摆放的仪轨,都出自佛经和古代丛林的历史传统。居士家庭中的佛菩萨像摆放,自然要和寺院摆放的一致(现在网络发达,看看各寺院专网图片或佛堂图片,也能知道佛菩萨像的位置)。一般来说,寺院对特定佛菩萨像多设置的殿堂,而家庭大多数时候做不到这一点,故应结合居士个人修学法门的实际情况来摆放,不必放得太多(因为初学佛的人对造像的含义不明白,喜欢集中放太多,反而容易使其心乱分神,影响修行。

佛像有什么作用
我们供养的佛像,佛像有什么作用?佛像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它有两个意思:
个意思是“不忘本”,我们中国人讲慎终追远。人要忘本,做人的人格就丧失了。中国的教育、大乘佛法的教育,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中国人纪念祖先,佛法教我们孝养父母,这是不忘本。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,父母恩德。一个人除了身命之外,还有一个慧命。慧命用今天的话来讲,就是教育,你受到良好的教育,这是得力于老师,所以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恩德是同样大。父母过世,古礼守孝是三年;老师过世,心丧三年,没有孝服就是了。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的亲,一样要时时刻刻照顾,这是人伦的大本。我们中国的学术跟大乘佛法,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。供养佛像,就跟中国人家里供祖先牌位意思完全一样,是纪念老师。我们纪念老师,为什么不供现在教我这个老师?为什么去供佛?佛是个老师。像我们中国人纪念孔老夫子一样,以孔夫子代表老师。我们佛门里面供佛,不忘记根本的老师,不忘记老师对我们的教训,这是个意思。
第二个意思是“见贤思齐”。看到佛像,就联想到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许许多多的教训。没有看到佛像,有时候把它忘掉了,一看到佛像提起来了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有没有遵照老师教训去做?这是供养佛像第二个意义。这两个意义,都非常重要。

佛像起源
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~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,创始人是释迦牟尼。当时印度处于群雄混战的局面,战火不断,民不聊生。释迦牟尼常被世间的悲苦现象所触动,为寻求关于衰老、疾病、等问题的解脱之道,他放弃王位和锦衣玉食的生活,离开父母、妻儿,出家修行,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,创立了佛教。
佛教初期,没有佛像,因为当时佛们认为直接塑造释迦牟尼佛的形象,是对佛祖的亵渎,就用佛座、佛发、佛足印、莲花、菩提树(代表佛的成道)、(代表佛的说法)、佛塔(代表佛的涅盘)等象征佛的形象。即使是想表现佛说法的场面,也只在放一个方座,让听法者团团围坐而已。
公元1世纪前后,一些佛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肉身虽然去世了,但他的
却与世长存;同时也考虑到信徒阅读时,如面前有一尊佛像的话,很容易进入“冥想”意境,于是以传说中的理想帝王——轮转圣王的身体特征为依据,再加上一些超出凡人的特征塑造了佛的形象。

树脂佛像之洪武时期内地传统造像
洪武时期的佛像艺术承袭宋元风格(包括树脂佛像)。目前,几尊存世的洪武朝纪年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像艺术的基本风貌。
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洪武(1385年)木雕水月观音菩萨像,整躯气宇轩昂,显宋元造像雄阔健硕的艺术气韵。像背装藏洞木盖竖刻题记:“东安村众村人等与维那……谨发虔心……吉祥合家乐安。洪武七月。”若无题记,我们根据经验判断,一定会确定为宋元时期的作品。
北京都博物馆收藏的两尊洪武二十九年(1396年)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,大小和造型风格完全一样,皆结跏趺端坐,显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姿势。佛座为六角形束腰式须弥台座承托单层仰莲座的组合形式。须弥座束腰处刻铭文:“周府欲报四恩,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,俱用黄金镀之……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。”体量虽小,做工精巧,风格古朴,气韵十足,从整体造型到细部刻画带有明显的唐宋造像遗韵。
此像弥座铭文反映了明初藩王奉佛的历史信息,“周府”据考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肃王府。朱肃于洪武三年(1370年)受封吴王,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,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。洪熙元年(1425年)卒,谥号“定”,所以又称“周定王”。周王为何要造这些佛像,且是有零有整的数目?原因还得从朱元璋结发之妻马皇后去世说起。据记载,洪武十五年(1382年)马皇后去世,朱元璋为表缅怀之意,决定选派有道高僧分别诸子,一方面帮助诸子为马皇后念经祈福,再一方面对诸子实施佛教道德教化。由此因缘,诸皇子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周王朱肃大造佛像应与此因缘有关。至于他为何选定5048这一数目,有学者认为与佛教大藏经入藏经目有关。佛教大藏经入藏经目早由唐代西京崇福寺高僧智升编订,主要体现在他编著的20卷《开元释教录》中。在这部经目著作中,智升选取了5048卷经典作为大藏经的定数。后世雕印大藏经多依之为准,或以之为基础略有增删。也有学者认为是受到南朝傅翕大士发明的转轮藏的启发。转轮藏是一种储藏大藏经的活动装置,转动一周,即表示念诵大藏经一遍,可谓一举而多得。朱肃选定此数造像兼具礼佛和诵经的功德和意义,与转轮藏的功用完全相似(金申:《历代佛像真伪鉴定》,紫禁城出版社,2008年)。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。
周王造像国内外其他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手中也有收藏,初步统计存世数十尊。这些造像大小、风格完全一致,应当是一模所出,只是保存品相有所不同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造像也有不少出现,有的是近年新仿,有的是清末民国时期所仿。不论何时仿制,与真品区别明显,不难鉴别。(包括树脂佛像)
http://www.zydsgyc.com